
新华网南昌11月8日电(王晓震)11月7日至9日,世界客属第32届恳亲大会在江西赣州龙南举办。期间,北京邮电大学原副校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原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国信息技术咨商委员会原主席,现为国际信息研究科学院院士、发展中世界工程技术科学院院士钟义信,接受新华网专访,讲述他“学会信息科技,报效国家社会”的故事,并从人才培养方面为家乡龙南发展提供建议。
新华网:首先欢迎钟院士接受我们的采访,请您简单介绍下在龙南的学习生活经历,您认为客家人身上有哪些特质?
钟义信:龙南中学6年的培育和经历,为我指明了终生不渝的奋进方向。客家人的精神特质,则为我注入了不畏艰难、拼搏进取的强大力量。
1940年,我出生在龙南程龙镇豆头村。解放前,家乡兵荒马乱。于是,老人们所传说的猴精(孙悟空)“千里眼、顺风耳、万灵脑”的本领常常在我心头萦绕。“学会猴精本领,护卫家乡安宁”是我心中持久的向往和呼唤。
解放后的1951年秋,我考进了龙南中学读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在学校看了电影《渡江侦察记》,老师告诉我,电影里的无线电报话机就是千里眼顺风耳。这可在我的心中激起了澎湃的波澜:太好了,原来真的有千里眼顺风耳!
1954年秋,我在龙南中学读高中。父亲突然去世,我无奈申请休学。班主任蔡恩圣老师立即向学校党支部报告,党支部批准蔡老师的提议:以甲等助学金资助钟义信。这让我充满感恩,我立志要毕生报答党的深恩。同年,我的至亲钟诗彩叔叔从部队复员回到家乡,得知我家变故,毅然从复员费分出一笔,慷慨资助我求学,使我深深感动。
背负着党和亲人的殷切期望,怀抱着对“千里眼、顺风耳、万灵脑”的追求,1957年夏,我从龙南中学高中毕业,便立即报考了北京邮电学院无线电通信与广播专业。从此踏上了“学会信息科技,报效国家社会”的人生征途。
所以,龙南中学6年的培育和经历,为我指明了终生不渝的奋进方向。而客家人“真诚团结,勤劳节俭,敢破常规,奋发开拓”的精神特质,则为我注入了不畏艰难、拼搏进取的强大力量。我决心以毕生所学,奉献给党,感恩家乡各级领导,感恩母校师长同窗,感恩父老乡亲,感恩客家族群!
新华网:几十年来,您始终坚守科研教学一线,从事信息论、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获得了“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的称号。请简单介绍一下这些技术与大众的关系以及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钟义信:人工智能机器和每个人都有密切的关系,只要研究和治理得好,可以成为人类的助手和伙伴。
非常有幸,我所从事的信息论、信息科学、人工智能的教学与研究,正是我发自内心一直追求的“千里眼、顺风耳、万灵脑”的现代版。国家的需要与自己的理想如此高度一致,使我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如虎添翼,始终充满激情和力量,先后取得了“全信息理论”“普适性智能生成机制”“信息学科范式”和“机制主义通用人工智能理论”等创新成果。
人工智能的研究目的,是要研究能够模拟人类智能的机器,协助和代替人类去解决各种问题,改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条件,为人类造福。由于这种机器具有远远超越人类的工作速度、精度、耐度,因此,一旦它学会了人类的智能就会比人类更快、更准、更好地解决问题。有了这样的机器,就可以把人类从那些繁重的重复性的和技能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类可以通过学习、培训和研究去从事创造性的工作,去驾驭人工智能机器,去成就更加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只要研究和治理得好,人工智能机器就能成为我们每个人在生产活动和生活服务中的灵巧助手和合作伙伴,共同为美好的明天而和谐合作。所以,我们应当满腔热情地支持我国自主的人工智能研究、治理和发展,支持中国式的现代化事业。
新华网:作为一名老师,您潜心耕耘育桃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也取得过“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同时也当过高校的管理者。在人才培养方面,您觉得如何更好地帮助客家人才成长和走出去?
钟义信:保持勤勉特质、培养创新能力,帮助客家人成长成才。
人才是社会进步的首要前提。因此,现代化人才的培养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
我国教育领域的优良传统是主张“勤奋”,认为“勤能补拙”。正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以我们客家人素有的“真诚团结,勤劳节俭,敢破常规,奋发开拓”的优良特质,做到勤勉学习应无实质困难,培养勤奋刻苦的人才也应大有希望。
不过,在当今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我们的人才培养应当与时俱进,应当在保持“勤学苦练”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塑造。从科学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由于人工智能研究的不断进展,记忆型的学习能力、熟练型的工作能力、硬拼性的竞争能力,可能会被人工智能机器所取代,而人类最可宝贵、最为重要、而且不可能被人工智能机器超越的品质和价值,则是创新能力。所以,我们各级政府的领导,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老师和同学,广大的家庭家长,都要特别注意受教者创新能力的启发、培养、鼓励和扶植。
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发现问题是指:理解社会进步的需求,运用相关的知识,经过深入思考,发现应当解决而且可能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应当达到的目标。解决问题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深入理解问题,明白前人成功的所在,也发现前人工作的不足,经过自己深入的思考,提出更加科学更加优秀的解决方法,以更高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工作任务的解决。所以,丰富的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理解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
人类的认知规律表明,幼年时期的认知方式主要是“权威灌输”,青少年时期是“社会从众”,成年时期才是“自主理解”。可见,在成年以前,记忆是认知的主要方式;独立思考和理解能力是在人们成长过程中逐渐锻炼和培养起来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青少年“爱学善问”的习惯,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理解”的兴趣和能力。
新华网:龙南成为世客会创办50多年来,首次在中国内陆县一级举办的城市。您对家乡龙南、赣南乃至江西未来的发展有哪些建议?
钟义信:建设好各级各类学校,为家乡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家乡龙南、赣南、江西这些年的变化很大,发展很快,成就卓著,令人钦羡。关于怎样争取更好的“未来发展”,作为一个从事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工作人员,我便从人才培养的方面提出一点建议。不妥之处,也请批评。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才最是关键。因此,根据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系统性地规划和建设一批培养高水平建设人才的学校,应当是头等的要务。看看我们周边发展得比较好的各个省份,他们的教育系统相对而言都比较健全,实力比较雄厚,而且有著名的高等学校作为“引领者”,整体上能够源源不断地为本省输送高质量的人才大军。有了著名大学带动,整个教育系统就有了发展前进的活力。
我们江西省也应当有著名的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发挥带头示范作用,把全省的人才培养工作带动起来。我们赣南和龙南也应当有与本地相适应的高等学校来培养本省所需要的人才大军。
以龙南市来说,建议根据区域(龙南市本身以及周边的全南、定南、信丰、安远等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区域发展特色,规划和建设至少一所理工学院、一所农林学院、一所医学院和一所人文与师范学院。与此相应的是在各乡镇建设配套的中学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