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江西 > 正文
2024 05/17 14:47:48
来源:新华网

江西萍乡:制种“候鸟”跨越1473公里“追太阳”

字体:

  新华网南昌5月17日电(谭茜予 邓霜)当初夏的第一缕阳光唤醒了沉睡的稻田,在江西萍乡,夏季水稻制种正在紧锣密鼓地育秧中。与此同时,在北纬18度的海南岛,阳光炽热,第一季的杂交水稻制种已经进入收割期,金黄的稻穗在微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作为全国远近闻名的杂交水稻制种之乡,萍乡市湘东区有着近半个世纪水稻南繁制种史,素有“水稻制种看南繁,南繁制种看湘东”之誉。因为海南岛不可替代的气候适宜性,尤其是温暖湿润的冬季,为育种制种工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加快杂交水稻繁育进程,1975年,湘东制种人也来到海南三亚,踏上了杂交水稻南繁制种的风雨征程。

  自此,每年湘东都有数千名制种人,像追赶太阳的候鸟,在头年的11月到次年的6月,跨越一千多公里从家乡飞往海南,来到三亚、乐东、陵水、东方等地的制种基地,利用那里的优越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热带种质资源,开展水稻制种工作。

  张海峰察看稻种烘干情况。新华网发 钟磊摄

  “这批种子长势很好,我们得好好把关,确保它们能够顺利发芽、生长。”今年47岁的张海峰来自萍乡湘东区排上镇,一年中有大半年都在海南,早已晒出了当地人一样的黑红肤色。张海峰的伯父张理高是第一批前往海南从事南繁制种的萍乡人,受伯父的影响,1993年,不满16岁的张海峰来到海南,开始了他的“制种”生涯,至今已有30多年了。

  张海峰(右)与当地村民交流制种水稻种植技术。新华网发 钟磊摄

  “制种是个精细活儿,不仅需要吃得苦,还需要有耐心和细心。”张海峰说,“不同于一般农业劳作,技术方面的细微差别就能决定产量,品种、天气、各种虫害等都会干扰生产,几乎每年都会面临不同的问题。”多年的制种经验让张海峰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说起制种活儿来,他总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点开电子地图,输入湘东与南繁,两者之间在地理上的距离,是1473公里。一群质朴的湘东制种人,在这条路上,来回走了将近半个世纪。他们每年冬天聚集在南繁追寻着太阳,种下希望的种子,有等待,有煎熬,最终收获到来自土地的馈赠。他们从青壮年步入知天命甚至花甲之年,回望来时路,又看到一批批年轻人在身后继续追光。

  湘东这支庞大的南繁候鸟大军推动着实验室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守护“中国饭碗”默默耕耘。如今,入选国家级制种大县建设名单的湘东区,已有像张海峰一样的制种大军达万余人,累计生产优质稻种2亿多公斤,相当于间接为国家生产了近1000亿公斤粮食,袁隆平院士生前为萍乡市湘东区排上镇亲笔题名“中国杂交水稻制种之乡”。

【纠错】 【责任编辑:谭茜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