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江西 > 正文
2025 05/08 09:24:13
来源:江西日报

赣州活态传承唤醒“江南宋城”千年文脉

字体:

  原标题:千年宋城韵更浓

  ——赣州活态传承唤醒“江南宋城”千年文脉

  “五一”假期,赣州“江南宋城”火爆出圈:古城墙上斑驳的铭文砖与游客的手机镜头频频“同框”,福寿沟地下千年流水声与街头的现代音乐奇妙“混音”。这座被誉为“宋城博物馆”的城市,正在上演一场跨越千年的“古今对话”。

  2024年,“江南宋城”交出了一份令人惊艳的成绩单:全年接待游客量突破1600万人次;线上曝光量达1亿次,让赣州古城成为新晋网红;单日最高22万人次的客流,让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的招牌熠熠生辉。

  从城墙修缮到文旅爆款打造,从学术研究到全民参与……数据跃升的背后,是赣州正以一场“保护、活化、机制创新”的实践,留住宋代的街巷肌理,让历史遗产成为城市发展的“流量密码”,让沉睡的千年文脉“活”在当下。

  守护千年肌理:

  从“修旧如旧”到“延年益寿”

  赣州共有2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4片省级历史文化街区、1024处历史建筑。

  历经岁月洗礼,古城也曾因侵蚀而沉寂。为守住“文化家底”,2016年,赣州启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设施建设,开展了对江南宋城范围内龙南会馆等4处文保建筑、赣南特色文化一条街及姚衙前历史文化街区的修缮工作。

  走进灶儿巷,工匠们正通过“微创手术”修复一栋清代民居。“我们不是简单地‘修旧如旧’,而是要让老建筑‘延年益寿’。”项目负责人指着一处新加固的梁柱介绍,这里没有大拆大建,而是采用“织补”手法,加固砖石结构,同时升级地下管网,让古街既保留原貌,又能适应现代生活。

  在赣州,这样的“文物医院”随处可见。5亿元专项资金为113座客家围屋“问诊把脉”,投资1.86亿元让122处历史建筑“重焕青春”。更难得的是,这里建立了一套“智慧监护系统”:通过三维扫描、病害监测等手段,为每处文物建立“健康档案”。

  科技成为文物保护的“新守护者”。在赣州市文物安全监管平台上,可以查看52处文物和博物馆单位的相关情况。针对江南宋城,管理部门建立“一图一单一牌”数据库,对每处建筑进行三维测绘、病害记录,并定期开展白蚁防治、瓦片检修。“过去靠人力巡查,现在靠数据说话。”赣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龙红艳表示,科技让文物保护更精准、更高效。

  与此同时,《赣州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的出台,明确了历史建筑的认定条件和认定程序、保护责任主体,以及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活化利用的原则和要求;14片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划定了核心保护区与建设控制地带,确保古城格局不被现代开发侵蚀。

  老IP新玩法:

  从“养在深闺”到破圈出彩

  夜幕降临,郁孤台前的“飞天仙女”在光影中翩翩起舞,这场融合了全息投影技术的表演,让宋代壁画“活”了起来。江南宋城的破圈秘诀在于“老IP的新玩法”:

  一块宋代“小猫砖”文物登上新浪热搜,被网友称为“最萌历史见证”;

  纪录片《文脉春秋 赣州》用“影视语言”讲述城墙故事,引起极大反响;

  跨省联动的“赣州-襄阳-南阳”三城文化交流,将“双城记”升级为文化IP;

  “穿汉服游宋城”活动吸引数万年轻人打卡,带动周边60多家汉服店火爆营业;

  …………

  文化破圈的背后,是学术与媒介的双重突围。“我们让一块砖、一片瓦成为讲好赣州故事的载体。”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首席专家万幼楠表示。

  漫步章贡区的大街小巷不难发现,古老的城墙与现代的高楼大厦隔街相望,青石板路与柏油马路相互交织,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科技产业并行不悖。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不是简单的拼凑与堆砌,而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是历史与现实在时光长河中的深情相拥。

  保护不是将历史封存,而是让其与现代生活共振。赣州深谙此道,以“一核・五区・两带”的规划为蓝图,将六大历史街区转化为沉浸式文化场景。

  线上线下的双轮驱动成为流量密码。宋朝不夜城开通12个自媒体账号,累计粉丝66.49万,借助“黑神话:悟空”IP直播斩获4759万次曝光;线下打造“宋潮大讲堂”,邀请宋史学者吴钩开讲宋代风雅,年接待研学团4.5万人次。与北京服装学院合作研发宋制汉服,成立汉服协会,吸引众多汉服馆入驻,形成“穿汉服游宋城”的独特风景。

  业态百花齐放:

  从历史街区到多元融合

  在江南宋城,历史与商业的碰撞催生出独特魅力。

  在茶空间,游客可以体验宋代点茶技艺,还能把诗词拓片带回家;在美妆馆里,古法胭脂与现代彩妆碰撞出新的火花。赣南特色小吃、手工艺品店比邻而居,形成“文商旅居”生态圈。

  赣州整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南市街、灶儿巷、姚衙前、慈姑岭历史文化街区连成一片、融为一体,活化利用街区内历史建筑,开设江南宋城文化艺术馆、江南宋城名人馆、章贡区非遗馆、阳明书院、宋画艺术馆等丰富的文化体验场所,全力打造江南宋城历史文化旅游区。

  文化传承在赣州已成为全民共识。江南宋城文化传承保护被纳入市、县党校必修课,将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作为党员干部历史文化教育培训基地,提升领导干部历史文化传承保护的能力和水平;邀请历史、文化、规划、环境等专家学者,组建赣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库;在保护规划编制、历史城区内的改造与整治等过程中,主动在网上公示征求意见,及时了解掌握社会各界意见;修建福寿沟博物馆,展现宋代沿用至今的福寿沟排水系统,生动诠释古人排水防涝智慧;保护修缮慈姑岭历史文化街区内魏家大院,将其打造成赣南客家文化博物馆,有力保护传承客家文化。

  老城区的功能重生兼顾民生与旅游。投资修复名城保护范围历史文化街区,并提升改造周边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公共配套设施,让市民与游客共享服务设施。

  “改造后,我们的生活更便利了,但老城的‘味道’一点没变。”在姚衙前住了60年的李奶奶说。如今,她常坐在修缮一新的骑楼下,给游客讲述老街往事。

  从铭文砖到二维码,从古城墙到“云展览”,赣州用创新之手拨动千年文脉的琴弦。在这里,历史不是尘封的往事,而是流动的盛宴;保护不是故步自封,而是让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美美与共。这座千年古城正以独特的“赣州探索”,书写着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时代答卷。(刘新权 记者 鄢朝晖)

【纠错】 【责任编辑:王中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