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在销售点买西瓜。记者 蔡颖辉摄
“给我挑个10斤左右的麒麟瓜。”7月28日18时,抚州市临川区伍塘南路的一处红色帐篷下,市民围着临时销售点买西瓜。像这样在路边的瓜农自产自销临时销售点,抚州城区内设置了203个。这背后,得益于一项已实行十余年的惠民政策——每年夏天,在城区为瓜农免费设立自产自销西瓜临时销售点。
从6月12日起,203顶统一标识的瓜农帐篷“点亮”了抚州多个居民区,在为市民送去家门口清甜的同时,也为瓜农搭起一座座“安心驿站”。7月28日下午,记者来到伍塘南路玉茗农贸市场旁的一处西瓜临时销售点,这是瓜农高中荣的摊位。帐篷内除了堆成小山的西瓜,还放着一张木床和桌子,桌上的电饭煲正冒着热气。
“这就是我临时的‘家’!”高中荣笑着擦去额上的汗珠。他是临川区青泥镇人,种了40多亩西瓜,这已是他第8个年头在临时销售点卖瓜。“以前卖瓜到处‘打游击’,日晒雨淋,现在在这个临时销售点,每天能卖约1000公斤,年纯利润5万多元。”
如何让瓜摊既不添堵,又聚人气?考量的是管理者的“绣花功夫”。“点位选址是门学问。”临川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工会主席刘伟明说,“既要避开交通瓶颈,又要靠近人流。”记者了解到,今年设置的203个点位均布局在社区、市场、广场等生活圈核心区。万锦城中队负责人陈鹏说:“摊位统一划线、配置帐篷,并与每户签订规范经营承诺书。既开‘前门’,也守‘后门’——要求经营户自备垃圾篓,做到人走地净。”
管理也有硬指标。根据相关规定,临时点严禁擅自移位,对违规行为将依法处置。但严厉背后是服务前置——临川区城管局早早主动对接瓜农,简化流程,提交申请即可入驻。“规范不是枷锁,而是秩序保障。”刘伟明说,“为的是让瓜农心无旁骛经营,让百姓购买舒心放心。”
自2010年首次设点以来,其内核始终清晰:以人为本、疏堵结合、为民服务。
一根扁担沿街叫卖的窘迫,被规范整洁的“红色驿站”替代;“猫鼠游戏”式的追逐,化为瓜农安稳的眼神。一面是城市管理的精细尺度——摊点不挡路、垃圾不落地;另一面是民生温度的持续释放——销售不愁、生计有依、便利直抵家门。“这顶帐篷,撑起的是城市人情味!”临川区城市管理局副局长程永康说,“它不只是一个西瓜摊,更是城市文明的窗口。”
程永康表示,该局将以“西瓜销售点”为起点,探索更多接地气、暖人心的惠民便民举措,让管理更有温度,让城市更具活力。(记者 蔡颖辉 实习生 何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