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夏日夜游有了更时尚的打开方式
——来自景德镇艺术市集陶然集的一线观察
华灯初上,黄小佳和朋友走进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以下简称陶溪川)。“我是本地人,今天带外地朋友来逛陶然集。”黄小佳指着朋友打趣道,“她对陶然集早有耳闻,说想来‘开开眼界’。”
陶然集,陶溪川定期举行的艺术市集。第12期陶然集于7月18日开集,至8月3日结束,以4场主题市集、4大公共艺术体验、3部环境舞蹈、10余场展与坊活动、20余场音乐剧目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点亮夏夜生活。
“陶然集12.0”持续17天,是迄今为止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的一期陶然集。夜色下,当传统与潮流碰撞,夜游有了更时尚的打开方式。
文化融合
解锁无限惊喜
王凤是第12期陶然集摊主,结束在青岛的旅居生活后,她选择来到景德镇。“我就是冲着市集来的。”这名90后手作达人深耕刺绣技艺6年,她坦言,能与志同道合的创作者和慕名而来的游人相遇、交流,是陶然集魅力所在。
陶然集以瓷为媒,引入传统特色手工艺,打造辐射全国手艺人的开放式平台。在第12期陶然集上,手作市集汇聚了100多个品类的600余个手作摊位,每个摊位就是一个微型艺术展。此外,特别推出的纺织布艺限定市集,邀请多名资深主理人和新锐创客参与,展现传统与创新的共融。
“没想到陶然集有这么多不同种类的手工艺品。”来自杭州的游客秦珊冲着瓷器来到景德镇,在一个银饰摊位前驻足良久,最终挑选了一对新颖别致的耳环,“陶然集就是一个宝盒,打开它,惊喜无限。”
开放包容的基因成就了陶然集的独特气质,本土文化与外来元素在这里交织共鸣,为游客开启与众不同的“景德镇奇妙夜”。
场景叠加 带来多维体验
“真是来对了!”福建游客陈东带着儿子到景德镇过暑假,他对陶然集赞不绝口,“孩子体验了拉坯,还看了皮影戏,兴奋地说下次还要来。”
市集是陶然集的主体,但不是全部。自开集以来,多元就是陶然集的核心,市集携手音乐、美食、展览、工艺课等,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漫步陶然集,文艺生活可以这样被打开:在手作摊位前放慢脚步,挑选心仪的手工艺品;走进“电音之夜”,尽情释放自我;看一场环境舞蹈,感受舞者以泥浆为墨、大地为舞台的创意;听一堂深度讲座,了解外国艺术家如何演绎无序与有序;还可以参加各种艺术展览、非遗研学活动,与艺术来一次沉浸式对话。
中国旅游研究院的专项调研显示,夜间旅游正从夜景观光全面转向多维深度体验。陶然集的出圈,正是因为“市集+”丰富了消费场景,让游客可以随时随地邂逅快乐。“这地方太有意思了,各种充满设计感的小玩意让我挑花了眼。”来自湖北的张馨对陶然集的喜爱溢于言表,“走累了就买杯饮料,在草坪上席地而坐,聆听歌手的随性演唱,这就是生活最舒服的样子吧。”
在陶然集里,创意设计与烟火气息共生共长,文化消费与生活体验无缝衔接,新“夜”态激活夏日文旅活力。
空间重构 赢得情感认同
“在这里拍照很出片,我拍得停不下来。”吴敏来自安徽,喜欢用照片定格生活的美好,他兴奋地打开手机相册,“看我拍的这组挂灯,太美了!”
在吴敏拍摄的照片中,有造型时尚的手艺人、创意十足的工艺品,还有水景广场的浪漫光影、街角的音乐会等。陶然集仿佛一名艺术大师,将摊位、活动与周边环境巧妙组合,为游客提供精神疗愈,契合了当下情绪价值引领青年消费的新潮流。
陶然集的巧思折射出陶溪川在空间重构上的独具匠心。陶溪川以陶瓷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为切入点,完整保留了22栋老厂房,让它们变身成为博物馆、美术馆、创客空间、工作室、文创店铺等,再配套各种主题活动,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消费粘性。
通过结构改造、功能再造、文化塑造和环境营造,陶溪川一跃成为城市新地标,是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景德镇市“夜珠山”消费带的重要一环。2024年,陶溪川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人流量背后,是游客对陶溪川的情感认同。
夜色渐浓,黄小佳和朋友还在陶溪川的水景广场上挑选最佳打卡角度,她们与天南海北的游客来到陶然集,恰是“近悦远来,主客共享”的生动注脚。(张 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