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离大海数百公里的城市
今年夏天
竟然因为“看海”火了
这里没有咸咸的海风
没有椰林树影
没有浪花拍岸

但这里有碧蓝的江水
柔软的沙滩
欢笑的人群
你不信?
那就来看看内陆城市南昌
如何“治”出一片“海”
从“真无奈”到“真敢想”
“洪都自古水为魂。”
南昌,古称“洪州”“洪都”
从西汉大将灌婴筑城开始
就与赣江相依相生

王勃笔下的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写尽了南昌的水韵风华
可你也许不知道
几年前,“秋水”曾几近干涸——
河床裸露、饮水告急、农田干裂
“那不是选择题,是生死题。”
种粮大户凌继河还记得2022年那场大旱
两万亩地差点绝收
他自掏170多万打井自救
“那是真无奈。”
转机,来自一场前所未有的治水之战
全城推进雨污分流
启动赣抚尾闾综合整治
打通水系、提升水质、稳定水位……
短短几年,赣江重焕生机
二类水质全覆盖,江流趋于平缓
曾经狰狞的滩涂,重现水天一色

但南昌并没有停下脚步
一个更大胆的想法浮出水面:
沿着赣江岸线建“两滩七湾”天然泳场
消息一出,质疑四起
“别人防溺水都来不及,你们还自找麻烦?”
与其禁止,不如疏导
这座城市选择积极回应“民生呼唤”
勇于打破“避责思维”
更敢于“自找麻烦”
只为了你能“好好玩水”
今年6月
“两滩七湾”天然泳场正式开放
谁也没想到,它迅速爆红
每日人流量堪比“同时开9场万人演唱会”
“上午万寿宫,下午赣江戏水,傍晚滕王阁”
成了南昌打卡新标配

在南昌天然泳场,救生员守护着市民群众的安全。新华网 王中庆 摄
这背后,是一场无声的守护
无死角监控、电子围栏、喊话无人机严阵以待
每天开放前,救生员手挽手蹚入江水
用脚底板做“水下安检”
一遍又一遍清玻璃、查暗坑
水质每日检测、实时公示
专业安全员、医疗点岸边待命
这一切,只为你安心玩水
市民的态度
也从怀疑变成了认同
“以前觉得亲水是沿海城市的‘专利’,
如今在家门口就实现了。”

更让人惊喜的是
天然泳场不仅火了
还带动了一波“亲水经济”
游泳装备卖到断货
临江咖啡馆、露营地一座难求
便利店老板忙到请20多个大学生兼职……
政府人均投入不足百元
却换来了百万群众的笑容
你说,值不值?
“网红”靠的不止是运气
江面开阔、江水碧蓝如海
赣江嬗变的同时
一江两岸的风景也在升级焕新

滕王阁北扩工程,让景区“还江于民”
章江晓渡重现,成为网红打卡地
赣江游轮启航,开启“水上观城”新体验
烟花晚会、国际龙舟赛、南昌马拉松……
一个个城市IP
因水而生、因水而兴
数据显示
2025年春节假期
南昌接待外地游客超263万人次
位居全省第一
今年五一假期
南昌地铁线网总客运量900.22万人次
创历史同期新高
今年上半年
北扩后的滕王阁旅游区
引来游客超500万人次

南昌“出圈”的也不止于水
八一广场每月1日的升旗仪式
数万人熬夜等待46秒的国旗升起
“光影八一”灯光秀每晚吸引万人驻足
小游客说:“这比课本上的历史震撼多了。”
还有赣江烟花秀、万人夜跑、演唱会连连……
这些美好瞬间
正拼出一张崭新的城市名片
“值得奔赴的南昌。”

那么多城市
为什么偏偏是南昌火了?
答案也许藏在网友的评论里:
“不是想不出,而是不敢做。”
大型演出的审批更快了
容缺机制、一天发证成为现实
文旅部门连夜响应游客吐槽
迅速划定免费拍照区
普通市民也能站上发令台
为横渡赣江活动打响第一枪
南昌,正用倾听和回应赢得更多人的心

2024年,南昌跻身全国游客接待量前20城市
入选“Z世代最青睐城市TOP10”
常住人口增加10.22万人
再现“千里逢迎,高朋满座”之景
你看
这座城市没有海
却有海的包容、海的活力、海的浪漫
南昌的“海”就在那里
等着你来邂逅
出品:新华社江西分社 新华网江西频道
作者:赖星 黄浩然 吴亚芬 王中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