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辉煌‘十四五’ ‘赣’出新精彩”系列新闻发布会之“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成效新闻发布会举行。会上亮出江西省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成绩单”:规划9项指标中,5项已提前完成,其余4项可如期完成,有力支撑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优化空间
划定全省三条“红线”
高品质国土空间格局总体形成。“十四五”期间,扎实推进“多规合一”改革,稳步构建四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发布《江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划定全省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
全面完成市、县(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加快编制审批1339个乡镇总体规划。6400余个“应编类”村庄完成规划编制,其余1万个村庄采取“通则”方式逐步实现规划依据有效覆盖。中心城区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覆盖率达80%,完成24个城市地下空间专项规划编制。
服务发展
批准建设用地91.97万亩
高质量要素保障更加有力有效。这五年,全省批准建设用地91.97万亩,供应国有建设用地141.99万亩,保障302个“1269”行动计划项目,208个“十百千万工程”示范引领性项目用地,积极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做到项目合理用地“应保尽保”。
深入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新发现矿产地153处,其中,战略性矿产地47处。
筑牢底线
稳住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高水平资源生态保护基础更加坚实。这五年,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将全省4004.59万亩耕地保有量和3545.4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带位置下达至各设区市,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构建耕地保护“1+N”政策体系,编制实施耕地保护专项规划,在全国率先建立储备耕地机制。推进占补平衡制度改革,强化耕地总量管控和“以补定占”管理。全省耕地连续三年实现净增加,进一步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
出台全国首个省级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协同监管机制,全省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稳定在4.12万平方公里。制定全省生态修复规划,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累计完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8548座,面积46.5万亩,连续四年获批并实施5个国家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望仙谷等3个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案例列入自然资源部典型案例。建成绿色矿山262座,占在产矿山数量44.1%,总量和占比均列全国前列。
全面节约
处置闲置土地26.59万亩
高效率利用资源迈出坚实步伐。这五年,深入推进全省建设用地提质增效,13个县(市)被认定为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标准地”供地比例由2020年的39.3%提升至2024年的70%。落实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处置批而未供土地79.97万亩、闲置土地26.59万亩,实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
2021年—2024年,全省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累计下降16.91%。
治理增效
化解“登记难”房屋41.82万套
推出不动产“带押过户”“交地(房)即交证”等便民措施,推进“保交楼”“保交房”办证。累计化解历史遗留“登记难”问题房屋41.82万套,化解率95.35%。实现中部六省不动产登记“跨省通办”。
强化地质灾害防治,省级以上投入资金17.37亿元,实施705个地灾防治项目,建成普适型监测预警点2770处,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3466处。成功避让地质灾害92起,避免可能伤亡人员574人。与“十三五”相比,灾险情发生数量、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46.25%、43.48%、64.58%。
加大投入
发现富硒土壤超2.3万平方千米
数据显示,2021年—2024年,全省矿产勘查资金总投入17.39亿元,年平均投入4.35亿元,较“十三五”同期(3.87亿元)增长12.22%。
完成1∶25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面积24090平方千米,实现全省国土面积全覆盖。发现无公害富硒土壤资源面积23180.45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13.89%,8个地块获得中国地质学会天然富硒土地认证,有力推动全省富硒功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十四五”期间,全省新增资源量达大中型规模的矿床共144处(大型61处,中型83处),其中,奉新县白果矿区提交锂资源量47万吨,宜丰县茜坑矿区锂矿勘探新增资源量32万吨,石城县楂山里矿区新增萤石资源量100万吨,永平铜矿区新增钼资源量9.29万吨,为全省“1269”行动提供有力资源保障。
记者 王琴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