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江西 > 正文
2025 11/06 14:46:21
来源:新华网

破解产业痛点——江西“铝灰渣全量资源化技术”成果转化纪实

字体:

  新华网南昌11月6日电 题:破解产业痛点——江西“铝灰渣全量资源化技术”成果转化纪实

  新华网 唐子兰

  深秋清晨,薄雾尚未散尽,位于贵溪经济开发区的江西和晟源金属有限公司二期项目工地上已是一片忙碌。工程车缓缓驶出施工区域,起重臂在蓝天下精准作业,1.1万平方米的主体建筑已封顶。在这片热土上,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李会泉研究员团队研发的“铝灰渣湿法全量资源化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该项目不仅破解行业多年难题,更成为江西省科技成果转化的标杆案例。

  图为江西和晟源金属有限公司二期项目工地。新华网 唐子兰 摄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废料变资源的突破

  作为“央地院所”协同创新助推成果转化的典型案例,江西省科学院材料与智能制造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日昕带领的研发团队也参与了项目落地的工作。

  “要配合好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工作,向国内知名大院大所学习。”王日昕说。自技术签约以来,江西省科学院的科研人员便开始配合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开展长期驻守工地的工作,从设备安装到参数优化全程参与,协助推进技术成果转化。江西本地科研单位不再只做“项目对接”,更深度介入项目建设全流程,不仅服务企业,用科技力量为项目“护航”,更是在同中国科学院专家的学习交流中,进一步提升了科研能力。

  铝灰渣曾是铝行业的“烫手山芋”。作为生产必然产生的废料,国内每年产量约300万吨,江西每年有几十万吨铝灰渣待处理。传统填埋的方式既浪费资源,又存在有毒物质渗漏风险,企业需持续投入污染管控成本。“环保无小事,让废料真正‘变废为宝’是行业迫切需求。”江西和晟源金属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军的话道出了行业心声。

  图为江西和晟源金属有限公司一期厂房。新华网 唐子兰 摄

  如今,这项“全量资源化技术”给出了答案:经无害化处理,铝灰渣可生产达标再生铝型材与净水剂;二次渣能加工为陶瓷原料,废气中的氨气通过资源化工艺转化为工业用硫酸铵,全程无废水排放,实现“全量循环”。2025年11月,项目一期已建成并投产,可形成年产6.5万吨再生铝型材的能力;二期预计2026年一季度完成设备调试并试产,正式投产后将新增30万吨净水剂产能,达产后年产值预计达15亿元。

  “这套‘央地协同研发’的集成工艺在国内属领先水平。”王日昕介绍,从2022年研发启动到2025年项目落地,中国科学院李会泉团队打通了“铝灰渣湿法全组分资源化利用”的技术路线,江西省科学院的科研人员主要负责“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精准对接。科研人员顶酷暑冒严寒驻守工地,只为让科技与产业实现“无缝对接”。

  图为项目一期生产的国标铝锭。新华网发

  央地联动,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项目成功离不开‘众人拾柴’的力量。”陈军所说的“力量”,正是江西“央地院所”协同模式。作为2025年江西省十大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案例,该项目由江西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牵线搭桥,整合了中国科学院、江西省科学院的科研资源,联动贵溪市政府、贵溪经开区等力量,最终成功落地企业,形成了“科研院所+政府+企业”的协同合作体系。

  “这是科技成果‘有组织转化’的典型案例。”江西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工作人员徐文娟表示。项目能落地,得益于江西构建的“1+M+N”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一直以来,江西省科技厅以加强“服务端”为突破,推动创新“供给端”与技术“需求端”精准高效对接,通过构建“1+M+N"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实现科技成果成功转化。所谓“1+M+N”,“1”即江西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作为核心枢纽汇集资源;“M”个设区市分中心聚焦需求端对接;“N”个高校院所分中心侧重供给端输出。三者联动为供需对接提供有力支撑。

  贵溪市科技局、园区等部门以“全链条服务”赋能企业发展,将企业创新需求纳入年度重点工作,从项目落地的场地确认到建设中的设备行吊作业需求,均在第一时间响应。

  “科技服务重在为企业搭建创新桥梁。”贵溪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周涛表示,一方面,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共建产学研合作通道,全程协助企业申报江西省重大科技成果熟化与工程化项目等省、市级重大项目;另一方面,持续推动科技政策宣传与兑现,为专家提供住宿保障,并大力支持企业建设创新平台和中试基地,切实帮助企业降低创新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

  “优秀的技术既要解决问题,更要落地产生效益。”王日昕的话点出关键。这种协同模式让科研优势与政府服务形成合力,让企业成为技术转化的“主力军”,成功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图为项目一期工程的煅烧炉。新华网发

  从“铝灰渣”到“全产业链绿色升级”,绿色蓝图再延伸

  “我们要打造铝灰渣综合利用全产业链,做行业引领者。”站在二期工地,陈军目光长远。这份“引领”的底气源于技术的托底,更来自清晰的布局——依托共建“工程中心”,江西省科学院与江西和晟源金属有限公司正谋划更大绿色发展蓝图。

  “铝灰渣只是起点,通过这个项目与中国科学院建立起坚实的合作关系,江西省内有色金属行业的废渣资源化还有很多文章可做。”王日昕透露,以铜渣为例,其铜渣中铜含量达0.2%—0.3%,与低品位铜矿相当,此前长期被制成水泥,虽然实现部分资源回收,但全量资源化仍有空间。团队将进一步扩大与中国科学院的合作,共同攻关铜渣等有色金属废料资源化技术。

  面向未来,江西科研团队明确三大方向:一是加快技术迭代,根据市场变化优化产品结构,避免“落地即落后”;二是拓展应用领域,探索更多有色金属废料的资源化利用路径;三是完善协同机制,让科研院所、政府、企业的合作更高效,降低技术转化成本。

  “路还很长,但我们有信心。”看着工地上忙碌的身影,王日昕语气坚定。这项从江西这片红土地上孕育成熟的绿色技术,不仅正在改写“铝灰渣的命运”,更将为全国有色金属行业的低碳转型提供“江西方案”——院地合作、精准对接,让工业废料“重获新生”,让绿色发展的底色更鲜明。

【纠错】 【责任编辑:唐子兰】